下地壳和上地幔的流变结构和黏滞系数决定了地幔对流和板块构造的模式。目前关于上地幔黏度的研究主要通过大地震震后变形或者冰川均衡调整推断得到,研究范围集中在板块边界和两极附近区域。学界在十年时间尺度上对板块内部软流圈黏度的认知几乎是空白。这是因为在没有地震的情况下,只有非常大的质量变化才能激发上地幔的流动,从而在地表产生可测量的形变。地空学院王腾助理教授与美国南加州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学者合作,通过...
2025年2月26日,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李艳、鲁安怀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Back to chromite as a mineralogical strategy for long-term chromium pollution control”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实现了常温常压下将六价铬污染高效转化为铬铁矿并进行磁分离回收,同时开发了基于矿物Gibbs自由能模型的开源工具AI4Min-Cr,为实际环境中铬污染的靶向治理提供了低成本的实时修复策略推荐。铬铁矿(FeCr2O4)是自然...
喜马拉雅-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地形起伏低的高原。作为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新生代碰撞、会聚的直接结果,它可以说是板块构造运动最为壮观的地表形态,而其形成机制一直是地球科学探索的一个焦点。“Wholesale flat subduction of the Indian slab and northward mantle convective flow: Plateau growth and driving force of the India-Asia collision”于2025年2月10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